翻译中常出现的文化误读
我们经常都在说翻译不容易,不仅仅是因为翻译对语言的功底要求很高,更因为翻译是一个对综合能力要求也很高的工作。因为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翻译是文化沟通的媒介,也是世界文化相互渗透的先决条件。在翻译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也出现在对两种文化理解的误读上。
首先, 我们知道两种语言有很多“不可译”性,因为各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背景不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环境因素都是不一样的。世界文化并不同步,很多东西你有我无,你这样 我那样,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文化空白。在翻译对方的作品的时候,往往因为我们自己没有那样的经历和感受,没有处在那样的社会关系中,很多逻辑在一个国家是说得通的,在另一个国家却显得不可思议。所以我们翻译的时候很不容易特别精确对方的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和意境,或者要费很大篇章来解释对方的这种行为、思想产生的根源。
我们拿日语举个例子:
折々は自分の小遣で金鍔や紅梅焼を買ってくれる。
翻译一,经常用自己的零钱买油煎包子和梅花糕给我吃。
翻译二,她经常用自己的零花钱,不是买馅儿糕,就是买煎饼给我吃。
但“金鍔”与“紅梅焼”与中国的“油煎包子”和“煎饼都是不一样的东西,因为中国根本没有 “金鍔”,我们翻译的时候就要费点精神把这种食物的大致形状、食材和做法简单介绍一下,再给起一个合适的中文名字。
其次,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翻译的艺术性。我们希望翻译出来的文字仍然是是韵律优美的,所以很多时候创作“过度”,也造成了文化失真。这种情况我们最好加一段文字做一个注释,让读者对原作的精神有更充分的了解。
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充分了解双方的文化,感受双方的生活态度、生活习俗,根据文化语境采取对应的翻译方法,才能最大限度的再现原文的文化背景,真正的做到文化与翻译融为一体。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